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首获可燃冰 商业化须20年后

    每经网 2013-12-19 09:03

    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俗称“可燃冰”。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传统能源,中国商业开发或在2030年。

    每经编辑 杨长江    

    每经记者 杨长江 发自深圳

    能源危机凸显的当下,每一个新型能源种类的发现都会令人欢呼雀跃。

    国土资源部17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让沉寂多年的可燃冰再次突袭业界,并于次日(18日)在A股市场引起一阵不小的涟漪。

    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俗称“可燃冰”。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传统能源,中国商业开发或在2030年。

    受此消息提振,昨日,可燃冰概念股走势抢眼,神开股份开盘涨停,通源石油、黄海机械、惠博普、海默科技等涨幅不小。

    但是多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可燃冰离我们还很遥远,目前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层面,横亘于面前的技术和成本难题尚不明朗,产业化前景难以预估。

    此外,神开股份董秘办工作人员亦表示,公司目前尚无涉猎可燃冰业务。

    技术与成本成产业化拦路虎

    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介绍2013年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时透露,今年6至9月,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可燃冰,该样品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控制储量折算成天然气为1000亿-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在国际上亦非常罕见。

    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传统能源,中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商业开发。

    据介绍,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冰状笼型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海洋、少量分布于陆地冻土带。因外观酷似冰雪却可点燃而得名。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生成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高效清洁可见一斑。

    可燃冰将如何改变中国能源结构?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业内专家普遍持谨慎态度。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可燃冰是“另类”天然气,其储藏条件、开采标准、运输设施等各环节要求极高,前期技术研发、设备升级工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产业启蒙阶段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蛰伏期,世界各国虽都注意到了这一全新资源形态,但均未取得实质开发效果。我国可燃冰资源储藏条件更加复杂,陆路、海洋深度开发工作进展缓慢,有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多停留在资源统计、学术研讨层面上。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亦表示认同。在他看来,技术的不成熟与成本的不可估量成为可燃冰产业化两大难以逾越的“拦路虎”。“可燃冰离我们还很遥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的研究勘探,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种能源品种,前苏联、美国等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对可燃冰实施勘探研究,但其成效与后来者中国相差无几。”

    林伯强进一步分析称,技术的不成熟表现在,一旦造成泄漏,将带来不可小觑的后果,此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亦不明朗;另外,高昂的开采成本目前“不敢想象”,如果成本过高,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显然没有必要。

    因此在林伯强看来,可燃冰改变中国能源结构“遥遥无期”。

    概念股炒作难持久

    受我国首次钻获高纯度可燃冰利好消息提振,昨日A股市场荡起一阵涟漪,可燃冰概念股表现抢眼,神开股份开盘涨停,通源石油、黄海机械、惠博普、海默科技等涨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涨幅。

    任浩宁认为,同页岩气一样,可燃冰亦被视为重要的后备能源,其清洁高效、储量巨大的特性势必受到大肆追捧,另外,A股市场概念炒作热情一以贯之,页岩气第三轮招标期将近、天然气价格上调传闻、海工装备和煤层气余热未退等诸多因素均在神开股份等概念股中体现出来,股价上涨符合涨跌基本规律。但是,由于可燃冰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框架,概念炒作的风潮难以持续。

    至于能源结构,若未来高端设备制造业在油气开发领域有实质性突破,海外勘探、冻土开发能够稳步推进,那么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有望推进,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占比会大幅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国内尚无企业真正介入可燃冰勘探业务。神开股份董秘办人士表示,由于勘探开采无实质性进展,在可燃冰产业规划尚不明朗之际,公司不会考虑涉足。

    可燃冰概念股飙涨并非首次。记者梳理发现,可燃冰概念股首次逆市上扬出现在2009年9月底。彼时,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先后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在青海省境内多次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第三个在陆域钻获“可燃冰”的国家。

    林伯强表示,“对于一样未能开采利用的新型能源,不能简单地去算其占比,用‘能满足多少年’的能源需求去套是没有依据的,这样反而容易引起误解。”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贵州茅台将拆分部分省区销售渠道

    下一篇

    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将重点建设4G等基础设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