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工信部拟设淘汰落后产能新标:用节能环保总量控制代替装备容积率

    2013-12-02 01:3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工信部今后将不再用高炉设备等装备容积率来做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而改用节能环保总量控制。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11月28日~30日,2013年第11届中国钢铁产业链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在天津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工信部今后将不再用高炉设备等装备容积率来做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而改用节能环保总量控制。

    此外,工信部人士还透露,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要求下,对于部分地区指标不够的情况,正在研究跨地区产能指标交易制度。

    新标准实施需要一个过程

    “你说小容积高炉是落后产能,那我换个大的,结果产能还是没有控制住。”工信部人士11月29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每一次,单单提高炉容标准的话,都会带来新一轮产能扩张,过去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该人士称,工信部跟国家发改委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沟通后,一致认为该淘汰标准不科学,所以在“十三五”中不会再将高炉容积标准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衡量指标。

    2011年12月26日,工信部下发了“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19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跟钢铁行业相关的,淘汰炼铁落后产能4800万吨,炼钢4800万吨。淘汰的手段和标准,则根据《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

    上述工信部人士称,在新的代替标准没有出来之前,现在不太好强制地方政府不采用这个标准。“地方政府这么做,是因为提升装备容积是最直接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方法,好操作。”

    据业界反映,如果淘汰独立的炼铁高炉,情况可能还好一些,因为就这么一座炉子。

    该人士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正在研究淘汰一些独立炼铁和独立炼钢的落后产能,“这样企业关个炉子情况还好一些。”该人士称,淘汰落后产能,地方政府需要研究细节,而不能仅将容积作为淘汰产能的唯一标准。

    该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十三五”将强化钢企节能环保、安全和社会责任目标等来代替高炉容积标准,这些标准正在研究之中。

    他同时指出,新标准若要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有的钢企甚至还没有上脱硫烧结机和在线监测。

    “新淘汰标准的设定也挺复杂的,涉及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于如何监管还有指标设立也很难。烧结设备目前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他说,但由于节能环保有法律依据,所以目前用节能环保来做淘汰落后产能标准,行业内已经有共识。

    对达标钢企实施动态管理

    与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进行的,还有鼓励符合条件的钢企 “白名单”。符合2012年修订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将能入围获得政策支持的“白名单”。

    今年4月2日,工信部从申请的100家企业中公示了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这45家钢企2012年合计产量3亿吨,占去年全国粗钢产量的41.4%。

    据该人士称,目前正在审理第二批申报企业,将于今年底公布名单。明年上半年将推出第三批符合规范的钢企,之后,将对企业进行动态规范管理。

    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大概覆盖现在中国钢铁总产能的80%~90%,企业总数控制在200家左右。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工信部将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已经出台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基础上,正在研究制定《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实施导则》。

    对于在“白名单”里的这200家企业,工信部将继续对他们保持规范生产要求,并在2年左右核查一次。核查后,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企业将给予一定期限通过技术改造达标,如果在整改期内还达不到要求,就要游离出“白名单”,“不是说第一次合格了就进入保险箱了。”该人士称。

    产能交易在存量里作调整

    根据国务院10月15日下发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办41号文),钢铁行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也由此,在建项目中若涉及新增产能,则面临着产能指标不够的难题,无米下锅。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重庆钢铁最近就因为“无米下锅”而跑到河北省来买产能指标。

    据记者了解,地方政府正在探索产能交易。工信部相关司局也在研究建立产能指标交易的规章制度,目前已召开过几次协调会,听取钢铁行业各方对指标交易和存量置换的意见。

    该人士特别强调产能交易指标是在“存量里作调整”,不是将已经淘汰掉的产能再拿出来交易。他表示,地方政府达成产能交易,关键是取得共识。一方获得了指标,另一方就得根据指标作等量的暂时停产或者考虑退出。

    “交易方能不能解决被交易方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评估被交易方的资产和人员是产能交易的障碍。”该人士称,产能交易还刚刚起步,如果有市场需求,第三方评估机构将应运而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叶檀:信披透明是猫腻的最好消毒剂

    下一篇

    政府采购转向“物有所值”专家建议配套相应法律体系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