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朱丹丹 发自北京
每经实习记者 朱丹丹 发自北京
11月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国工商银行(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等10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自2010年试点以来,央行共批准77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而此次批准的10家数目为历来之最。值得注意的是,这10家中有7家均是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公司。
多位金融人士分析称,批准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币的回流。而此次工商银行海外公司获批高达7家,则是源于工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较多。
利于人民币回流
“此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方式,也说明了人民币跨境使用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为海外投资者增加了投资渠道,有利于它们分享中国经济成果,进而促使人民币的回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常务副主编宗良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也指出,之前国家就已允许三类海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随着政策的放开,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获得相应的批准。而且,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量也大幅增加,此举也有利于人民币的回流。
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今年9月,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8.6万亿元,与中国大陆实际开展人民币双向流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20个,业务范围覆盖全球98%的国家和地区。
东莞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陈龙则指出,央行上述举措,一是加大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深度,扩大债券市场;二是进一步放开参与机构的类别,提高机构之间的市场化水平 (毕竟外资机构的思维更市场化);三是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市场支持,特别是资产证券化等盘活存量资产的改革。
“此次工行多达7家海外公司获批,我认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行过去几年一直在进行国外拓展业务,海外经营规模和资产比较大,相关的投资需求和跨境人民币量也非常大。另一方面,工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且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赵庆明指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工行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工行办理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已超过1.5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7%。同时,工行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已覆盖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地监管允许的所有境外机构均已开办跨境人民币业务。
已有77家境外机构准入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并对试点期间境外机构的范围、准入方式、投资运作模式等事项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2011年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交通银行香港分行、恒生银行有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等七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打开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大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13年11月4日,央行共批准了77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2011年批准38家,2012年为15家,2013年截至目前批准了24家。
“随着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数量的增多,说明国内投资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分析师陈龙指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