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河北地区一些农村信用社,试图了解目前农村金融现状。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近日,随着河北深州农信社假造“死亡名单”核销贷款案在河北景县人民法院宣判,信用社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据新华网报道,因深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欲改制组建商业银行,被告人张卷为达到其所在的唐奉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低于3%的目的,伪造了38份借款人和保证人的死亡、失踪证明,用于上报核销其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致使1368231元的贷款被认定为呆账并得以核销。核销后,唐奉信用社又收回已核销贷款99030元。
在此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农村金融领域改革中的问题,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河北地区一些农村信用社,试图了解目前农村金融现状。
据当地一家信用社工作人员李建(化名)向记者透露,农村信用社体现的问题不仅是不良贷款率问题,还有目前信用社在农村中的作用也大大降低。而核销造假的手段也不止被曝光的“死亡贷款”这一种。
此外,记者在河北易县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农民很难从信用社贷款,主要原因是信用社贷款门槛偏高,而更多地是向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去借。
信用社被曝不良率较高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河北省是信用社转型农商行比较少的省份。
2003年6月,信用社改革开始,根据银监会2010年的规定,达到监管评级为6级的信用社可以实行并购重组,转型为农商行。
根据2011年制定的农信社5年计划,要实现的目标是:高风险机构全面处置,历史亏损挂账全面消化,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农村银行制度基本建立,主要监管指标达到并持续符合审慎监管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从农信社的现状来看,农信社改组农商行的要求之一是“不良贷款率要低于5%”,这一指标或许是当前农信社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个别农信社不良率远高于5%,甚至更高。
李建告诉记者,他的所在地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得惊人,他们信用社有两个不良率,一个是账面不良,一个是实际不良,账面不良显示的并不是真实数据。有些地方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在60%以上,甚至70%都有,正常贷款所占比例太少。
“上级单位对每个级别的信用社都有考核要求,如果不良贷款太多会涉及领导的职务变化,但不良没有办法控制,一天天在恶化,怎么办?就得造假。信用社就像个癌症晚期患者,造假主要由基层人员完成,也就是干活的人来造假。”李建表示。
那么,信用社为何会有这么高的不良贷款率呢?
据李建介绍,前些年信用社实行担保贷款,其中确实出现了些坏账问题,抵押担保成了一纸空话。这些贷款基本都是关系人情,虽然有担保和质押,由于硬件体制不完善没有联网,很多人为了个人利益,比如有领导从贷款中要回扣的情况比比皆是。
后来,不良资产被剥离后,用电脑管理相关事宜,管理混乱相对而言少了很多,但信用社一直到前些年才联网,刚刚走入正轨,仍然换汤不换药,在最近5~8年间,省联社成立后,素质相对高的信用社领导就将以前不良贷款消化,新增贷款资产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有一大部分贷款还在以前的体制下进行经营和管理,所以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农信社很多贷款为什么没人还,都是人情造成的结果!”信用社工作多年的李建对信用社超高不良贷款率如是解释。
据了解,信用社核销不良贷款除了采取上述“死亡贷款”方法,另外一种是将贷款人上告法庭,而有些问题法院也面临执行难。若干年之后法院仍然不能执行的,内部就将款项核销。“这是变相将债权核销,而主要原因在于信用社管理不当。”李建说。
贷款门槛普遍偏高/
除了核销造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当地调查发现,部分农信社的贷款门槛偏高。
家住易县的张力(化名)告诉记者,两三年前他在当地信用社贷过2万元,当时贷款条件并不复杂,有土地和房子便可以,然而,近两年随着他开办小企业,却很难从信用社贷到款。
刘明(化名)在当地也有一个农村小企业,在前些年可以通过担保从信用社贷到款,但近两年通过担保,已不能再从农信社贷到款了。
据了解,上述案例在易县并不是个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易县县城信用社到乡镇信用社,沿途走访多位农民向其咨询能否从信用社贷款,其回答都是:“很难从信用社贷款,你得有熟人。”
记者随后在易县对乡镇、县城区域信用社的走访,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农户的说法。见证了农民从信用社贷款的门槛之高。
该地农信社贷款条件大同小异,基本概括为三种情况可以从信用社贷款:有商业街门脸房、在信用社有高于贷款的存单、有通过信用社开工资的公务员作为担保人。
据记者了解,之前农民从信用社贷款的条件并不复杂,只要找到德高望重的村民或者几个村民为贷款者互保,便可以从信用社贷款,信用社贷款是一种互保、联保方式。
然而,据该地村民介绍,目前已没有之前盛行的村民互保、联保贷款方式。
李建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漏,农民从信用社贷款就是难,信用社主要给有关系的熟人贷款。
记者来到易县某信用社网点,在贷款窗口向其咨询贷款事宜,该窗口工作人员表示,要到二楼向有关人员谈好了再来这里办理手续;记者准备上二楼时,碰见一个推自行车的工作人员,她听说记者咨询贷款事宜后,称自己就是负责贷款业务的工作人员,并告诉记者这里不放贷款,接着说:“再说了,你得有门面房,得认识我们领导。县城周边房子都不可以,必须是门面房,除了门面房还要有信用社的存单,贷款月利息为9厘多。”
随后,记者来到易县另一家信用社,其负责贷款业务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有质押贷款和抵押贷款。质押贷款需要在信用社有存单,存贷比例是90%(存10万元可以贷9万元);抵押贷款要求有商业街的门面房,对房子评估后,可以贷款房屋的70%;如果是县中心的商品房也可以,但贷款的比例要低;如果是公务员为其担保也可以贷款,但必须在该地信用社发工资。
“我们信用社没有其他途径贷款,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贷,门槛一直就比较高,小额贷款公司会放宽点。之前可以通过信用发放贷款,但现在不可以了。”上述业务人员补充道。
之后,记者又来到易县另一家信用社,该信用社会计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从信用社贷款需要商业门店作担保,如果担保物在乡镇上,还需要国有土地证;通过信用社发工资的公务员也可以为其担保,一个公务员可担保5万元,最多两个公务员担保10万元;存单抵押也可以,存贷比为80%。
合作社成当地农民贷款首选/
农信社从农村金融领域 “抽血”,那农民如果有资金需求,该到什么地方去筹集资金呢?
据记者了解,在易县,农民的贷款来源有农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而最为盛行的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当地村民介绍,农民因为从信用社借款困难,所以都到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易县随处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数量较少。
易县某合作社社长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合作社并不是很正规,但农民有事都找合作社。社员入社条件是先交200元钱入股,入股后可以向合作社借钱,但也有一定的利息,月利率为1分5左右。
1分5的月利率和信用社相比还是比较高,记者在易县一家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表中看到,短期贷款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的月利率为9厘多,而中长期贷款三年至五年贷款利息稍高一些月利率为1.02分。
据农民介绍,信用社贷款利率比较低,但很难贷到,而相比民间借贷3分的月利息而言,合作社还算比较优惠。
上述合作社社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在易县有400多家合作社,其中有200多家合作社有资金出借功能,而农民是这些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主要出借对象。合作社不吸纳资金、向外放款,只是为社员服务,同时,在合作社贷款效率比较高,放款快,有的可以随用随贷。
随后,记者来到易县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其贷款年利率均在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4%。据两家小贷公司人员介绍,他们那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小型工商企业,贷款主要以商品房作为抵押。“我们提出的利率就是真正贷款利率,而且手续效率也很高,一周之内就可以搞定。”某家小贷公司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解释高利率问题。
除了合作社和小贷公司,投资公司也是农民的一个贷款选择对象,据当地某投资公司人员介绍,该投资公司的贷款条件和信用社类似,只是贷款效率要高一些,几天就可以走完程序。
记者观察
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 发展更加规范
目前,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已是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之路,那么,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状况如何,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江西是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较早的省份。当地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士刘明(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南昌的农村商业银行改制比较早。“商业银行的地位高,以前农信社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现在改制后,拓展了更多的产品,社会地位高了,发展更加规范了;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目标还是立足服务三农,但会寻求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竞争能力会更强,服务能力更强;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后,拓宽融资渠道,民间借贷少了很多,可以促进区域性信用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化加强。”刘明这样描述自己在该地看到的变化。
在贷款方面,刘明告诉记者,该地的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很容易贷款,不过,需要担保的话,也要有产权之类的东西,比如商品房或是存单等。针对该地留守老人还会采取利率下浮政策,对贷款户实行一些补贴。
刘明认为,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后,其授信额度也有所增加。改制前的信用社在管理上不规范、规模小。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对农业规模、农村产业化、特色农业发展都有很大的支持力度,比如支持一个产业,可以有几十万元的授信,甚至是上亿元的贷款。
共青农村商业银行是江西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据了解,共青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3%左右。
此外,该地部分农商行已开始从事理财业务、票据业务、外汇业务,只是还处于试点阶段。对于河北地区的农信社而言,转制成农村商业银行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不良贷款率低于5%”这样一条红线,仍是部分农村信用社挥之不去的“痛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