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胡群 发自北京
“今后五至十年,将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关键机遇期,一旦错过,可能还需要数百年的发展。”9月5日,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在“第四届中韩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
截止2012年末,共有16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了1050家机构,海外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占总资产的4.8%,但海外利润为169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利润的8.6%。但海外贷款比例仍旧较低,2012年数据显示,中农工建四大行海外贷款占比分别为19.03%、3.05%、6.00%和4.43%。
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资银行明显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但国际化程度不高,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目前中资银行海外机构主要布局在成熟的经济金融中心和发达国家市场,其中发达经济体为878家,但有735家设在香港,欧洲有52家,北美地区只有23家。
截止2012年底,只有中国银行海外资产规模占比为51.67%,资产规模为4661.86亿美元,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资产规模分别为1627.22亿美元、825.04亿美元、387.83亿美元和643.3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8.04%、9.15%、4.30%和7.13%。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海外资产规模最高,为443.92亿美元,占比4.92%。
据银监会监管一部陈颖披露,我国大型银行境外利息净收入占比52%,手续费净收入、投资收益及其他收入分别占比为18%、17%和13%。这与国内银行业净利息收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5∶2∶3的比例大致相同。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范文仲透露,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在境外的机构数量为955家,占92%。上述16家中资银行中,中行的境外机构数量最多,共有599家;工行为246家,这两家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占到中资银行的81.4%。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主任宗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综合而看,我国国有银行可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全能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努力发展成为全球专家银行或区域领军银行。相应的,对国内几家大银行而言,建议将海外收入调整到2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海外收入调整到10%左右。
但目前中资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批发银行业务、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私募融资、金融租赁、投资银行等业务,但大多数为当地中资企业收提供服务,且零售业务较少。
宗良认为,从长远来讲,我国银行有必要采取客户多元化的策略,在巩固“走出去”中资企业和华人的同时,加快拓展当地客户。一方面,过去我国一直是储蓄富裕的国家,银行有足够的本土资金支持跨国业务。但随着中国储蓄率的下降、“存款理财化”,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持续发展,存款的供给将不断减少,我国银行在满足国内居高不下的投资需求后,已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境外业务发展。因此,我国银行有必要拓展新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当地的核心存款,这要求我国银行必须改变盯住“走出去”客户的战略,拓展当地客户。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巴III的流动性覆盖率(LCR)要求跨国银行更多采用分散化结构,在当地融资和增加流动性,这将限制跨国银行通过集团内部跨国调度流动性余缺的运作模式。
范文仲认为,中资银行走出去已不仅是银行本身的战略,中资银行国际化应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契机,当前中资银行不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优势,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西方银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如今正是中资银行海外拓展的绝佳机遇,银监会将一方面遵循审慎监管原则,一方面积极协助银行业扩大开放,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但银监会监管一部陈颖认为,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使大型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加大,各国监管趋严加大了大型银行境外机构经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