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凯美瑞销量增幅达到22.3%,销量近1.7万辆,超过了迈腾的1.68万辆和帕萨特的1.15万辆。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德系、日系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38%和17.61%,日系车市场份额保持回升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丰田凯美瑞在7月销量超越了大众新帕萨特和新迈腾,重归B级车月度冠军宝座。
“日系车的市场回暖,更多的是一种补偿效应,”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迟亦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下半年这一趋势有望持续。
实际上,从8月开始,日系车企开始了新车密集上市,近十款新车欲争夺四季度的市场份额。
凯美瑞7月销量首次领先
今年7月,日系三大车企丰田、日产和本田在华国产车销量均出现下滑,但降幅相对以往已收窄至较低水平。其中,本田销量4.94万辆,同比微降0.4%;丰田销量7.18万辆,同比略降2.5%;日产销量6.52万辆,同比下滑5.1%。
在车型方面,日系B级车市场的复苏最为明显。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显示,7月,新天籁销量回升到7373辆;即将换代的雅阁,7月销量也达到6644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7月凯美瑞销量增幅达到22.3%,销量近1.7万辆,这一销量数字超过了从2011年就开始领衔的南北大众旗下B级车,分别是大众迈腾1.68万辆和帕萨特1.15万辆。
这也意味着日系三强谋划 “卷土重来”。今年9月,本田战略车型第九代雅阁即将登陆中国市场,企图重新树立日系B级车领衔市场的标杆地位。
丰田方面,广丰凯美瑞的市场销量缓慢回暖已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同时,一汽丰田锐志将推出小改款车型,丰田将全面发力B级车市场。东风日产方面,有消息称,新天籁加长版将于下半年上市,再次加码B级车市场。
面对不断发力的日系车企,南北大众毫不示弱。从经销商处了解的信息来看,无论是店头宣传,还是各种针对竞品的培训已经展开,这都显现出B级车市场将上演一场“肉搏战”。
日系车新车密集投放
“尽管7、8月是传统的汽车销售淡季,凌派却表现抢眼。”广汽本田发布的信息显示,凌派上市首月销量过万,订单破1.5万辆。凌派热销被认为是日系品牌开始回暖的又一重要标志。
有分析认为,日系车的口碑有市场基础,一系列新车也颇有竞争力,下半年日系车销售的逆转不是没有可能。有市场观察人士也认为,第四季度可能出现日系车市场全面回暖的拐点。
实际上,从8月开始,已进入日系车企的“新车爆发期”。在“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到来之际,众多新车准备入市,争抢四季度市场份额。从广汽本田凌派开始,到东风本田杰德,以及即将上市的国产马自达CX-5、全新YARIS、全新换代RAV4,还有9月上市的雅阁和新锐志,近十款日系新车集中上市。
一汽丰田的一位经销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半年一汽丰田有新一代威驰、新一代RAV4,还有换款锐志都是重量级车型,目前市场已在造势,作为经销商终于要“扬眉吐气”了。
分析人士认为,在本轮日系车企的新车密集爆发中,“为中国市场开发”成为产品传播的主基调。无论是上市即取得成功的凌派,还是即将登陆中国市场的RAV4、杰德等车型,都是如此。
对此,迟亦枫告诉记者,“说实话,现在已经有点晚了,但是有变化总比一成不变要好,”日系品牌已错过变革的最佳时期,现在市场格局对于日系品牌来说,并不具备优势,这场改变更多是在市场做出反馈之后,不得不进行的“被动”作为。
日系品牌影响力待弥补
对于去年9月开始的日系车销量下滑。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日系车正面临入华以来最严峻的局面,不过随着其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日系车并非没有逆转的可能。
迟亦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年初,市场就关注到日系车转暖的迹象,不过这是一种“补偿性增长”,去年9月之后,由于市场环境不利,日系品牌消费者延迟了购车计划,但并没有选择其他替代车型。另外,日系品牌通过市场的再细分,推出的新车型对于传统细分市场是一个补充,吸引了部分年轻消费者。
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日系在华市场份额就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23.5%降至2011年的22.7%,2012年则跌破20%降至19.0%;今年上半年更是降为14.8%,3年时间,市场份额下滑8.7个百分点。
因此,2012年9月市场波动之前,日系品牌已开始下滑,之后的市场环境则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对此,日系品牌开始关注品牌力,开始注重品牌提升。
“无论是英菲尼迪、还是雷克萨斯,抑或在中国市场销量甚微的讴歌,都开始发力品牌。”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英菲尼迪甚至提出,要成为排在奔驰、宝马、奥迪之后第四名的位置。
但同样有分析认为,国内环境对于日系车品牌仍是个严峻考验,同时,伴随国内品牌的升级,在豪华车市场,仍然滞后的日系品牌,前景并不明朗。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