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当“钱荒”遭遇上市公司资金理财

    2013-06-27 00:36

    要抑制上市公司用所谓的“自有资金”或“闲置资金”进行理财,首先要抑制住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疯狂“圈钱”行为,而这,则需要从提高再融资门槛等多方面着手。

    ◎曹中铭

    本周一,上证指数暴跌5.3%,周二“再接再厉”,盘中最大跌幅高达5.78%。股市大跌,货币市场出现“钱荒”被解读为最主要的因素,因为“钱荒”导致投资者“心慌”,继而在市场中形成“恐慌”,暴跌随之而来。

    其实,闹“钱荒”的不仅仅只是货币市场,股市亦然。因为大小非的疯狂减持套现,因为IPO的抽血,因为上市公司的疯狂再融资,也因为投资者对A股市场失去了信心,同样会导致股市出现“钱荒”。然而,对于某些上市公司而言,非但没有闹“钱荒”,反而存在巨额的闲置资金。

    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6月21日,沪深两市共有156家上市公司发布545份关于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涉及金额高达531.06亿元人民币。156家上市公司、53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投入3.4亿元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无论是金额,还是在“力度”上显然都不小。

    自去年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后,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更加 “明目张胆”。除了理财产品外,闲置资金投向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的上市公司亦大有人在。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特别是出现“钱荒”的背景下,用自有资金或闲置资金大玩“以钱生钱”游戏的不在少数,一些主营业务不佳的上市公司更是热衷于此“钱道”。

    某些上市公司之所以存在“自有资金”或“闲置资金”,实际上都是从市场中“圈”来的。因为存在资本市场这个融资平台,即使上市公司“不差钱”,也会寻找各种理由或创造条件 “圈钱”,再融资猛于虎与之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一些上市公司在“圈钱”成功后,募集项目进展缓慢。这些闲置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说,反而因为进入银行理财产品而产生货币“空转”的情形。不仅导致市场资源的错配,也导致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方面是行情低迷场外资金不愿加盟而出现的股市 “钱荒”,另一方面却是上市公司通过“圈钱”出现的巨额资金理财,这两种极端状况相伴而生,显然是极不正常的。而且,上市公司用巨额资金进行理财,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要抑制上市公司用所谓的“自有资金”或“闲置资金”进行理财,首先要抑制住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疯狂“圈钱”行为,而这,则需要从提高再融资门槛等多方面着手。

    其一是修改现行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无论是配股、增发还是发行可转债、公司债等,都必须执行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这一硬性标准(目前标准为6%)。其二上市公司再融资时,一般都会对募集项目的前景作出预测,因此建议将配股、增发等新增股份的锁定期延长至两年,如果募集项目没有达标,由上市公司大股东以现金方式进行弥补,同时新增股份锁定期再延长一年,以抑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冲动与增加参与融资者的风险。若此,善莫大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市场是否恐慌 有“心电图”为证

    下一篇

    国际金价再创新低 南非部分金矿商入不敷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