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公益慈善背后的“成本黑洞”

    每经智库 2013-06-08 15:12

    做公益慈善也是需要成本的,特别是专职的公益慈善,成本太高,具体来说,仅仅这些人的工资、办公、餐旅就是一笔极大的费用。

    每经编辑 赵庆

    前段时间壹基金2000万善款流入自己下属研究院的事情,经过媒体的追问和壹基金的说明有两个事实基本可以确认,第一是流入研究院的2000万善款已经用光,其次这2000万中确实有400万来自于公众捐款,笔者对其中复杂的运作和披露细节不感兴趣,只想谈谈这件事情背后公益慈善的“成本黑洞”问题。

    做公益慈善也是需要成本的,特别是专职的公益慈善,成本太高,具体来说,仅仅这些人的工资、办公、餐旅就是一笔极大的费用,一个小小的研究院,两千万的巨款仅仅几年就耗光,可见其开支之大,也许有人会说这里面有黑幕或是不正规的地方,其实就算是正规的公益慈善,其开支也大的惊人。

    我们可以先根据美国的情况做下计算,根据王振耀提供的数据,美国2008年的捐款为3000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为当年美国财政收入的10%。而美国现在的慈善组织上百万个,有940万专职工作人员,另外还有其他义工、半兼职的还有400多万人。美国人的平均工资是43460美元,那么940万人的工资支出是多少呢?4085亿,算下来美国人每年募集的捐款,远不够给这些所谓公益慈善人员发工资呢,而这仅仅是公益慈善人员的工资一项,就够救助一次解决危机了,而真正的慈善运作还包含办公室的租赁费用,出差的餐旅费,人员的培训费等,最终算起来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而我们之所以选2008年,是因为当时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还不严重,慈善收入还比较高,而现在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慈善募款越来越难,很多慈善组织都由于募集的善款不够给自己人开工资的而关门了。

    不仅是美国,王振耀以前也对中国的慈善远景做出过估计,但按他的计算,这些善款同样也不够给专职人员发工资的。

    既然一个国家的慈善总额都不够给这些人发工资的,那这些慈善组织是怎么运作的呢,其实美国很多公益慈善组织根本不用募款,他们有固定的捐款做基础,然后利用这些基金的利润来运营,他们要做的就是对这些善款进行分配使用。

    美国慈善捐款从用项上主要分为几大类,其中最主要的一类,就是名牌大学的校友捐款,这些捐款大多是用于为大学修建体育馆,音乐厅,图书馆,设立奖学金等有品味的项目,基本上不面对弱势群体,实现的是“从精英到精英”的循环。

    其次一类就是用于政治操作,美国公益捐款很大一部分都用于了“政治系统”或是“泛政治系统”,比如美国的卡内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卡特基金会都是政治性非常强的组织,他们不仅通过各种形式,操纵国内的政治,而且大力资助世界各国的反对派学者,这些跟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也就没什么关系。

    以上两类是美国所谓公益慈善的核心部分,剩下的第三类主要用于社会救助,也就是传统的慈善,这一部分比例其实非常低,主要来自于中产阶级和大众的捐款。

    慈善从资金用途上可以分为定向和非定向,从资金来源上可以分为公募和私募,私募资金募集成本比较低,可以鼓励,但公募则成本极高,相信中国人见过太多街头募捐的志愿者,他们平均每人每天募集的资金都非常的少,单笔捐助一般都是五元,十元,当年汶川大地震时,笔者也看到很多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在街头进行募捐,而根据笔者的观察,几乎没有人捐款,而这些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如果是专职人员,每天募集的钱,估计都不够他们的工资和费用。

    以上说的是募款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实慈善的费用不仅发生在募款过程中,更发生在分配善款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接受救助的人都不集中,遍布全国,慈善组织将善款通过坐飞机、坐火车送到被救助人那里,都需要成本,而且对被救助对象进行真实性调查、救助效果跟踪也需要费用,如果一个人接受5000元的救助,那在募款和救助两头所产生的费用可能就有1000多元,如果是更小额的救助成本就更高。

    笔者在生活中也有几个朋友,他们成立了基金会,他们计划发起一个为贫困儿童送书包的活动,他们每年选定一个学校,一起将书包送给学生,但根据笔者的计算,他们这种“送书包”行为本身所产生的交通费餐旅费已经超过他们购买书包的费用了。当然他们都是民间行为,也不是专职人员,这样做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是专职人员来做,那将是极大的成本。

    公益慈善最大的损失是税收损失,为了避税中国很多公司也成立了公益组织,笔者曾注意到中国某非常知名的电影公司曾经捐过一笔款,而捐款的定向却是以自己公司命名的一个基金会,而目标却是给儿童拍电影,但后来拍了没拍就不知道了,但儿童题材电影算不算慈善了,这又是另一个疑问。中国某知名经济学者得到了一笔巨大的海外奖金,他也宣称捐给社会,但其实是捐给自己开办的咨询公司,这种左手倒右手,名义上是慈善,其实是逃税的现象,既普遍又严重。

    现实中,专职慈善虽然没有公司之名,但在实际上却都是公司化运作的,而10%-30%的管理费提成就是他们的利润来源,在经济比较好时,这些组织勉强维持运转,而一到经济危机就有大量的慈善机构关门歇业,因为“巨大的成本黑洞”就是这个行业永远难以跨越的门槛。

    现在很多人所宣扬的用专职慈善组织取代社会福利建设的说法更是荒谬,因为这些组织要么回到政府供养的老路上去,要么就是靠“吃善款”生活,现在已经很多慈善组织伸手向政府要钱了,并美其名曰“购买服务”,慈善组织毕竟是社会的补充,民间慈善的主力军应该是刚刚退休,身有余力的老年人和尚未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多靠志愿者的力量,最好不要或是极少量的占用募捐得到的款项。

    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慈善的存在本身是社会福利不足的表现,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可以覆盖所有人群,那慈善几乎就是不必要的,而构建社会福利体系只需要一个制度而已,几乎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因此发展社会福利才是根本,专职慈善只能作为补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5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回落至1%

    下一篇

    王传福:比亚迪“分分钟”可造出特斯拉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