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5.9级到7.0级的“突变” 大地震速报易出偏差

    每经网 2013-04-22 08:34

    有专家称,跨度较大的数据差异可能是由监测、统计、分析等过程中某环节出问题而造成的。

    每经实习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从5.9级7.0级,芦山地震的震级的误差之大引发关注。

    5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速报震级“7.6级”,随后调整为“7.8级”,最终被修订为“8.0级”,可谓较为准确。

    而在5年之后,震级速报的误差却大了不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也认为,“将芦山地震自动测定为5.9级误差确实比较大,需要改进。”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中国地震局系统过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级,有专家认为这样做不仅不太科学、更不与国际接轨,报出的震级在民众中常造成疑惑。有专家称,地震级数的判断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一般情况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但是,跨度较大的数据差异可能是由监测、统计、分析等过程中某环节出问题而造成的。

    5.9级为计算机速报结果

    震级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3倍。一般认为,大于7级的地震就可成为大地震。

    不同的震级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地震能量差异,但几乎每一次大地震的震级数字都要经过反复调整。2008年5月爆发的汶川大地震先后将震级由7.8级调整为8.0级,2011年日本爆发的大地震也由最初的8.8级震级调整为9.0级。

    与这些大地震中震级“微调”相比,此次雅安芦山将震级由5.9级调整为7.0级,跨度明显放大。

    据了解,从今年4月开始,我国地震速报采用了“自动+正式”的速报方式,并不需要经过审核,而直接通过计算机将分析的数据向外发布。实际上,芦山地震发生2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官方微博便发布了自动速报,当时计算机判断为5.9级,9分钟后,正式速报修订为7.0级。

    4月20日,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中心主任潘怀文就震级误差较大给出了解释,地震发生不到一分钟,计算机自动测定系统即给出了这次地震带基本参数。从目前来看,这个参数还很不准确,特别是震级偏差比较大。当初计算机给出了5.9级的快速判断,这是计算机算出来的,没有经过人工干预,所以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测定,这个结果也通过微博、网站等方式快速向公众发布。

    但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地震专家郭安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5.9级是相对弱的中强震,而7.0就是大震,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这么大的误差。”

    面波震级通常低估

    郭安宁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我们国家在震级的级数测算技术上基本成熟,震级测量技术并不存在障碍。

    但是,对于同一地震震级的测量,各国得出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震级数据中,中美公布出来的数据就不一样,中国地震台网公布雅安地震为7.0级,而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震级为6.6级。

    在之前汶川地震的震级问题上,国内外所得出的数据也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震级7.9级;日本气象厅测定震级是7.9级,俄罗斯测订的震级是8.0级。我国地震局给出的最终数据是8.0级。

    存在一定的震级统计数字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地震震级计算标度不同造成的。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使用的震级标准主要有面波震级和矩震级两种,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采取的是面波震级,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采用的是矩震级。其中,面波震级主要是根据周期约为20s的面波大小确定的地震震级,矩震级则是根据破裂面的面积、地震破裂的平均位错量等确定地震震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资料发现,矩震级由于与地震的物理性直接相关,成为世界上一些地震台网和地震观测机构优先推荐使用的震级标度。但是,由于研究方式和计算数据等因素差异,依然有一些国家采取面波震级的震级标度。

    据地震专家介绍,并不能够直观地判断两种震级标度的优劣,但在爆发大地震的时候,面波震级的会低估震级的能量。

    速报的准度误差

    对于此次震级存在的较大误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一处副处长黄媛向媒体表示,我国计算机自动速报的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但震级很大时,会出现准确率相对偏差大的情况。

    据了解,脱离人工分析的计算机速报系统,是计算机根据检测数据自动得出的震级数据,其测定震级的数据准确性随震级不同波动较大,一般情况,当震级达到5级以上时,计算机所发布的数据的准确性就相对不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震专家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怀疑,速报震级和科学意义上比较严格的震级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从5.9级变成7.0级,似乎差距太大了。震级速报过程中,从数据监测、记录到分析、发布,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造成数据偏差较大。

    该地震专家进一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今后采取计算机速报也有可能出现误差,未来地震震级的速报误差问题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那么,对于计算机速报地震的价值,潘怀文在上述新闻通报会上指出,这个测定,已经是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告知我们5.9级地震发生这样的基本信息,对于了解哪里发生地震、哪该启动紧急应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计算机系统,可能还需要10多分钟才能向公众正式报告这个参数。当然如何改进这个系统提高其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除了在数据准确性上下功夫,下一步在速报的时间点上也应该不断提前,与地震波赛跑。2008年,日本在“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爆发前10秒就发布了预警,大大降低了地震损失。

    上一篇

    民间预测靠谱吗?中国地震台网刘杰解答民众关心问题

    下一篇

    芦山地震成因考:为何又是龙门山脉?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