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多重非收入因素限制消费引擎发力

    上海证券报 2013-04-03 09:58

    高房价成为抑制居民正常消费最重要因素,使多数居民捂紧钱包过日子,并对未来居民消费产生多重负效应。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然而,多数人认为收入增长快慢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忽略了非收入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消费力的盛衰。尤其在消费渐显疲弱的新形势下,这些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程度不容低估。目前,制约居民消费的非收入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效应、消费环境、食品价格、食品安全、高房价、社会保障水平和消费负担等。重视并尽可能消除非收入因素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重要。

    梁达

    一、政策因素对消费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短期刺激消费政策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引导性和暂时的,难以长期持续发挥效应

    近年来,国家财政政策逐步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完善民生方向倾斜,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对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大范围、强力度出台了扩大消费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充分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如以耐用消费品为切入点,实施了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直接促进消费的政策,挖掘消费潜力,促进了城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

    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是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刺激消费的一个创举,不仅扩大了即期消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带动了家电、汽车流通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34.5%和53.1%。2012年全国(不包括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家电下乡产品销售7991.3万台,实现销售额2145.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分别增长22.6%和18.8%。表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保持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增幅缩小,效应减弱。

    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大力度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各项增收减负、惠民利民政策措施不断推出,如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高退休人员补助,扩大新农保试点覆盖面,积极推进教育、医疗体系改革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居民消费信心,从而带动了消费的稳定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短期消费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难以持续,其作用会随着政策或措施的退出而减弱,甚至对消费的规律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消费政策的刺激效应,多数居民提前购买了大量商品,相应的会影响未来消费的增长。如2009-2010年我国出台了刺激汽车消费政策,汽车销售出现井喷式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汽车零售额达115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个百分点;2010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速达34.8%。

    2011年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部分城市限购、提高停车费、汽油价格上涨和城市拥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11年汽车销售增速明显放缓,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6%,同比回落20.2个百分点。2012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比上年增长7.3%,比上年继续回落7.3个百分点。由于消费政策刺激引起的汽车销售的大起大落,不利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和产能过剩,对汽车的长期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政策红利在刺激家电消费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开始逐步体现出来。第一轮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拉动内需政策已经透支了家电行业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造成新一轮的节能补贴政策的效果未必明显。同时,也打乱了家电行业的生产经营,对于其他20多个还在实施家电下乡政策的省市,各地的经销商已经开始收缩战线,很多经销商开始逐步退出曾经热火朝天的乡镇市场,收缩到县级市场。市场的透支性繁荣也让很多家电企业加大了对生产基地的投资,比如美的在广州、邯郸、荆州、合肥、无锡等地的全面布局,让其冰箱产能上升到1800万台,但是随着今年市场萎缩其冰箱出货量从2011年的900万台可能收缩到500万台,这样就出现了大量产能的过剩危机。

    对于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应当理性看待并应对,要抓好刺激消费短期政策的同时要兼顾长期政策。从采取的刺激消费政策来看,主要是针对消费而解决消费问题(减税、增收、消费券、旅游券、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政策),当然,在短期对刺激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它只是调整了短期的总供求关系,解决不了那些制度和结构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短期政策调整的同时,更应该兼顾影响居民消费的长期性因素,诸如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各种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等)。

    二、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很大,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对居民正常消费有巨大影响

    消费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消费潜力的释放。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构建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诚信友好的社会消费环境,为消费者营造想消费、敢消费的消费氛围,意义十分重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成为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影响到城乡居民正常的生活消费,不少消费者的消费变得更谨慎、小心,对食品安全对人体的影响忧虑重重,一些人减少了食品消费量和外出就餐,一些城里人甚至自产自销有关食物,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正常的生活消费。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之余更关心的是怎样吃的更安全,生活得更健康。然而,近年来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2012年,全国共受理食品安全举报案件达141031起,涉案金额达8.6亿元。而前些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圣元性早熟奶粉、勾兑假葡萄酒等事件,而“瘦肉精”事件尘埃未定,“染色馒头”、“染色粉条”、“毒花椒”又接踵而来。诸如“毒胶囊”、“地沟油”等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情况,使居民觉得防不胜防,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此外,一些商品掺假售假、部分超市使用虚假价签、一些零售企业虚价打折、返券促销等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农村市场设施落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等,导致居民对国内部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不信任感,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使居民消费安全感进一步降低,导致消费者心有余悸,不敢消费,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食品安全事件使民众对我国消费环境的安全性信心受损,农村市场仍是伪劣商品泛滥,消费环境对相关消费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觑。食品安全问题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抑制了居民的正常消费,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持久整治。

    对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查处力度、打击力度,及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如果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一定要从严处理,要使其违法成本足以制止这种违法行为。要依靠全民力量彻查问题食品。在信息高度度发达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下,食品安全监管一旦松弛,极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因此,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力量,在社会上形成“全面监督”的局面,让不良分子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

    同时要全面普及法律意识,提高生产经营人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要保证食品安全,光靠道德规范是不够的,必须用法律来约束。对敢于漠视他人生命安全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不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就不会有保障。要在全社会普及法律和社会公德教育,形成讲信用、诚信经营的意识,提高公共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上一篇

    社保基金去年投资收益率7%

    下一篇

    上交所放宽上市公司闲置募资用途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