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2013年,在一汽-大众公布了15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之后,上海通用做出调整,认为此前145万辆的销量目标过于保守,反映出上海通用力保年度销售冠军的愿望。
按照上海通用总经理叶永明的说法,今年上海通用改革仍将继续,通用和雪佛兰品牌基本没有全新车型引入,依靠新车拉动销量的重任落在了凯迪拉克品牌身上。然而,这个中国市场曾经的二线豪华车品牌,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积淀均有所欠缺情况下,能否完成这一任务,仍是个未知数。
“面对中国车市进入微增长时代,上海通用进入改革深水区,上海通用的销量也将步入微增长阶段。”叶永民坦言。
新年销售目标待揭晓
在2012年还未结束之时,叶永民就迫不及待地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了这一年的销售情况,“全年的销量应该超过138万辆。”
虽然谈及“138万”这个数字时,叶永明非常轻松和满意,但当被问及全年的销售目标时,叶永明却迟迟不愿开口。事实上,2013年销售145万辆,同比增长5%,这一增长幅度远低于2012年的8%。
时至年底,一汽-大众抛出了2013年销售目标——150万辆,超出上海通用目标5万辆。
这意味着,如果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均照上述目标推进终端销售,上海通用将可能失去蝉联三年的销售冠军。
2013年开年不久,上海通用发布官方消息,“计划调高年度销量目标,具体数字或将于一季度公布。”突如其来的改变,充分反映出叶永明及其销售团队已经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贴身压力。而这种压力在2012年实际上就已袭来。
2012年,上海通用累计销量达到139万辆,印证了叶永明的猜测,也使上海通用保住了年度销量冠军的宝座,而一汽-大众则以132万辆位列第二。
虽然一汽-大众在年度总销量上输给了上海通用,但是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一汽-大众甚至在前11个月的上牌量上领先对手,双方竞争似乎已经到了零距离。2012年第二三季度,上海通用曾连续数月与月度销售冠军无缘。
此外,上海通用曾一度热销的车型,销量也大不如前。君威、君越这些曾经的利润“贡献者”,现在已经成为经销商亏损的 “罪魁祸首”,卖一辆亏一辆,成了不少经销商的真实写照。
进入9月,上海通用采取了促销拉动销量的营销手段。对此,上海通用副总经理蔡斌表示:“通过这轮促销不仅提升了销量,而且优化了销售结构,B级车销量上升明显。”
正是有了这一轮为期三个月的促销,叶永明力促上海通用保住年度销冠的梦想得以实现。
别克、雪佛兰推新力度不足
2013年,上海通用总经理叶永明面临的挑战更大。
叶永明指出:“中国车市已经进入微增长阶段,2013年车市整体增速应该和2012年相当,全年乘用车市场的规模在1520万~1540万辆,增幅大约在8%左右。”
“不仅车市进入微增长阶段,上海通用也将进入微增长期,各项改革也将进入深水区。”叶永明坦言。
就渠道而言,在2012年初步推进的基础上,2013年上海通用大区制改革仍将继续深入。
据蔡斌介绍,“目前上海通用的区域市场营销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从市一级单位下降到三四级,今后还要到五六级城市。未来我们计划更加关注增长比较迅速的市场,像一些县、乡、镇等市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因此这是一条漫长的路。”
“在渠道改革深入期间,终端销量肯定会有所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业内人士评论道,“同时,上海通用的车型战略,对新车销售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根据别克品牌的规划,2013年该品牌将迎来更新换代年。君威、君越均将换代,全新换代车型凯越也将于2013年2月1日上市。但是对比一汽-大众垂直换代的全新捷达,别克品牌在推新力度上稍显不足。
雪佛兰品牌亦是如此。
“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做好迈锐宝,进一步拉升这款车的销量,完成拉升该品牌定位的任务”,一位接近雪佛兰品牌的消息人士称,“但是在没有新车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品牌的高曝光度及新鲜度,成为一个难题。”
2013年,拉升终端销量的重任落在了凯迪拉克身上。据悉,凯迪拉克XTS将于今年一季度上市。
为了提升品牌,进一步拉动终端销量,上海通用又搬出了看家本领——强势营销,聘请布拉德·皮特出任品牌代言人便是方式之一。
不过,长期以来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处于豪华品牌二线阵营,品牌影响力和口碑均落后于德系等豪华车品牌,甚至落后于一些日系品牌。凯迪拉克此次全力出击,是否能够分得更多的市场蛋糕,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面对内外的不利因素,在叶永明带领下的管理团队能否完成更高的目标?这对叶永明是一个挑战,对上海通用亦是如此。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