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4万亿"二人转"或导致中国未富先衰

    每经智库 2012-08-08 17:19

    独立经济学家黄伟为每经智库撰稿称,中央和地方围绕4万亿经济刺激模式唱"二人转",将可能导致中国经济未富先衰。

    每经编辑 赵庆

    最近,在年中经济工作会议过后,地方版4万亿计划风生水起,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议。中央和地方围绕4万亿经济刺激模式的"二人转"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这显示出政府和部分学者对经济数据的有限弱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刺激政策冲动的条件反射,不愿意承受软着陆的正常痛苦,对追求"无痛"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有沉迷上瘾之势,而这将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未富先衰。

    凯恩斯主义反周期刺激政策通过透支未来的市场需求,把自然经济周期进行削峰填谷,使经济不至于大起大落,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因此一度挽救了"垂死的资本主义"。可见,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为最大限度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痛苦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无痛"经济改良主义,它的政治属性大于经济属性,因此它受到各国政府的钟爱乃至迷恋。

    由于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占据市场需求的有效生产力高地,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制造的市场需求绝大部分被本国境内的资本所占据,从而使本国经济取得了持续高增长,避免了痛苦的大衰退,换来了至关重要的社会稳定。

    问题在于中央版4万亿因用力过猛而导致矫枉过正,结果是避免了大衰退之痛,却迎来了严重通货膨胀之痛。这一轮严重通货膨胀陡然推高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生产经营比较成本,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的成本叠加,以致相当数量面向国外需求的产业资本无法在中国继续生存,被迫选择流出中国奔向东南亚、非洲等低成本地区的道路。7月,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关闭了唯一在华工厂,原因是中国的人工成本超过3000元,而柬埔寨仅为828元(130美元)。此前,另一体育用品巨头耐克的工厂早在2009年就迁出了中国,而那正是中央版4万亿的高潮时分。

    对于相对开放经济体来说,赚取外汇、占领国际市场份额的有效生产力流失的结果将反映在国际贸易余额上,因此中国贸易顺差近年来每况愈下,2008年尚有2981.3亿美元,2009年陡降至1956.9亿美元,2010年1815.1亿美元,2011年1551.4亿美元,2012年2月甚至出现315亿美元十年来最高贸易逆差。贸易下滑也显示中国前几年的产业升级并不成功,仍然承受不起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失对出口引擎的冲击。

    不要以为中国经济真的是靠投资驱动的,实际上中国经济从加入WTO以来就牢牢套在了出口引擎上,至今并未根本改观。新世纪以来,正是高额贸易顺差带来的具有国际购买力的外汇储备支撑着中国货币供应量疯狂扩张而不致爆发金融危机。进一步,疯狂扩张的货币供应量无法完全在实体经济找到出路,大量剩余货币要么通过信贷和财政流向基础设施和重大生产项目投资,导致投资比例高企;要么流向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等金融性商品市场,导致资产价格高涨。

    换言之,在尚未根本改观的出口导向经济结构之下,没有高额贸易顺差做后盾,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和政府采购的增长就是无本之木。相对而言,高额贸易顺差是因,高比例投资和所谓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的绑架皆是果。没有高额贸易顺差活血供应,中国就不可能有21世纪初的经济奇迹,这就是有效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笔者可以预言,如果中国真要实现了所谓"贸易平衡",经济高增长必定戛然而止,贸易顺差下降之路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之路。

    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沉迷于翻来覆去唱巨额经济刺激计划的"二人转",就会在经济尚未完成软着陆之时就再次强行拉起,犹如股市中调整不到位就反弹一样,迟早要以更惨痛的大跌来补课。

    人为强行投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傻大粗黑产业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原本是优质经济资源,却因为投入了过剩的无效生产力不能实现良性循环而劣质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投入-劣质化-再投入-再劣质化的恶性循环,导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渐趋下降。

    结果必然是严重通货膨胀再现,进一步推高生产经营比较成本,导致中国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双下降,产业流失加剧,贸易顺差继续萎缩,进而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和政府采购的增长成为空中楼阁,经济增长能力下降,陷入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中国经济将因为有效生产力人为过早进入下降轨道而未富先衰。

    当下,只有忍受应当忍受之短期痛苦,把中国的生产经营比较成本稳定下来乃至压低,才有可能遏制产业流失浪潮,抗击进口商品冲击,稳定乃至提高有效生产力。这是中国经济维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免责声明:每经智库所发布原创经济学人文章,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每经智库作为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仅作为学术交流和读者参考之用,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农发行西藏分行今日成立 西藏地区银行达8家

    下一篇

    “5·26”鉴定结果为电动车解围 比亚迪欲落子昆明发力公共交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