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探究刺激政策的有效性

    证券时报 2012-07-30 08:55

     

    政策实质上的有效性及其有效期的长短、后果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几次比较大的调整,一是1993年后海南房地产泡沫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叠加时期;二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经济停滞时期;三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坏账大量出现,企业间三角债拖欠现象严重。从全社会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维持在20%以下,甚至有不少时间段是在10%以下,1998年至2000年间,CPI指标经常为负数。市场通缩、企业经营也极其困难。

    为走出困境,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发行特别国债、国企改制脱困、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坏账等。在改革开放方面,推进房改,并于2001年加入世贸。这几项政策极大地改善了终端需求,使得企业逐步脱离了产能过剩、缺乏生产及投资意愿、劳动效率低下的局面。自2002年以后,投资和物价出现明显的上升,经济走出低迷状态。此次周期调整中,政府没有过多地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以改革、消化过剩产能、提高效率等为突破点,尽管见效较慢,存在阵痛甚至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还是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最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一个巨大跨越。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使CPI环比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政府担心经济重新陷入通缩格局,在2003年下半年加大了经济刺激力度。仅过半年后,至2004年一季度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近50%,GDP增速达到10%以上,过热苗头显现。以铁本事件为代表,国务院又紧急踩刹车,使经济增速再次回落。经济短期内大起大落格局非常明显。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政府于2009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银行也随之配套了大量的贷款。中央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出现上升,M2增速接近30%。导致社会资金泛滥,通胀、银行坏账上升等成为刺激后的严重后果。

    在三次经济解困中,政府非常直接、深入地参与了保经济增速的任务。这样做的效果尽管立竿见影,使经济迅速出现V型反转,但其后遗症也极为明显。抛开政府过度负债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不谈,就短期而言,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地方政府加大负债投资大搞建设,投资拉动了水泥、钢铁等的消费,促使这些行业进行产能扩张,导致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稀缺,推动地价上涨、人力成本上涨,其他行业成本被动增加,但其面对的市场需求一般,价格无法同步上行,导致中小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亏损。同时,资金大规模投放,推高物价水平。众多中小企业在前期多次的经济周期中没有倒闭,却在这一次刺激中死去,虽然可能有其经营不谨慎、负债率高、产品不像苹果那样有市场竞争力等的原因,但本轮刺激性政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不容小觑。

    在同样面对经济周期时,短期的政策刺激与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可能的两种选择。短期刺激政策看似灵丹妙药,见效快,可使经济在短期内再度泡沫起来,但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值得深思。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深化,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作者系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

    上一篇

    海外抄底应有备而去

    下一篇

    A股中期波动的系统性收敛和结构性发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