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投资者情绪风向标:京沪深三地股票型基金困境求生

    2012-03-24 00:37

    本报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投资人目前的情绪和投资意愿进行了调查对当前理财产品升温后的投资策略进行分析。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徐皓 李新江 董华    

    每经记者 徐皓 李新江 董华

    央行本周发布的《2012年第1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25.7%的居民偏好“基金、理财产品”,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3.2个百分点,“基金、理财产品”也成为居民的投资首选。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回暖,投资人信心也逐渐修复。在黄金市场出现较大震荡、房地产市场受到调控的当下,基金、银行、信托等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仍是投资人理财首选,但具体而言,投资者在品种的选择上仍偏好分化明显。本周,《每日经济新闻》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投资人目前的情绪和投资意愿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专业人士的采访,对当前理财产品升温后的投资策略进行分析。

    北京

    大公司产品占优势基金试水另类营销

    在银行理财产品频频推出保本产品,并且在发行市场持续走俏的过程中,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却可谓“内忧外患”。相对而言,目前基金发行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的仍是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

    “A股遭遇牛短熊长的行情,从目前来看,相对收益这一概念压根没有建立威信,留下最多的就是一堆烂账和不信任。”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如此描述目前国内基金销售市场。

    在银行理财产品频频推出保本产品,并且在发行市场持续走俏的过程中,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却可谓“内忧外患”。

    目前基金发行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的仍是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这一背景下,北京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在优势竞争力上寻求突破,有的已经收到不错的市场反馈。

    北京基金销售“内忧外患”

    “因为预期收益率往往很难达到,有的甚至到期维持零收益,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曾一度在投资者中有不靠谱的印象。”北京某银行理财经理指出,这一市场印象,被去年公募基金的不靠谱打破,在不少银行网点同时发售的公募基金和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对比中,前者中有很多市场反响甚至要弱于后者。

    不过在日前某基金公司做的调查问卷结果中,“除了把钱存银行和买国债之外,您第一次进入金融市场时,购买的投资品种是什么”一栏,有61%的参与者选择了公募基金产品,这是稍令基金公司比较安慰的一点。

    然而据一名银行客户经理反映,现在来银行咨询的客户大多数都对银行理财产品比较感兴趣,许多市民将购买理财产品当作了主要投资渠道,虽然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客户仍然对期限在半年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非常热衷。

    “大公司”产品效应

    在银行理财经理介绍新基金产品时,大型基金公司仍然占据优势。

    “一方面是大型基金公司在理财经理培训和其他宣传费用的支出上可能更多,银行方面的压力往往更大;另一方面,大型基金公司的产品往往更受欢迎,投资者认可度较高。”上述银行客户经理指出。

    与前几年市场环境颇为不同的是,去年多家业绩出色的小基金公司,今年在发行市场收益明显不如此前的“华商基金发展样本”。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股票型基金多年业绩排名靠前的新华基金、东方基金,以及去年以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天弘基金。以去年业绩出色的北京某小型基金公司为例,目前其规模仍在六七十亿元,虽然在持续营销工作中投入较大,但是所得到的市场反馈有限。

    上述北京某银行理财经理指出,“黑马基金业绩不稳定是近年来我们看到最多的新闻,有些大客户对突然出现的业绩冠军、业绩亚军们逐渐脱敏,更在意的往往是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规模对比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另类营销“突破”

    公募基金被销售市场冷清困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这一背景下,北京一些基金公司另类营销逐渐走俏,而且收到不错的市场反响。

    根据全景网舆情监测报告,近来产品创新成为基金行业最热的关键词之一,比如华夏恒生指数跨境ETF在证监会网站公布公示表之后,就曾获得了不少关注,而且根据银行理财人士反馈的消息,有大户资金开始询问有关产品的发行进展。

    与此同时,跨市场ETF也受到不小的关注,嘉实沪深300ETF也已经正式受理,这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而基金公司“拳头产品”的打造也显得颇为热闹,富国基金打造基金业首部“超越”系列微电影,这成为基金行业跨界营销的又一出奇制胜的案例,在北京基金圈的讨论中颇被津津乐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天弘基金将继续打造旗下固定收益品牌,与此同时,新华基金在权益类投资上也攥紧拳头,目前仍未计划发行其他类型产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罗杰斯:减速的中国意味着机会

    下一篇

    “茂业系”投反对票独木难支 深国商17亿借款议案过关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