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货币政策肯定是延续“稳健”的方向不变,但是坚持这个方向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不会微调和预调。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井鑫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杨井鑫 发自北京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货币宽松的“竞赛”阶段,各主要央行相继推出不同形式的“宽松”政策。美联储进一步延长低利率的期限,英格兰银行和日本央行推出新的资产购买计划,欧央行推出3年期的长期再融资操作……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定调却延续了去年的“稳健”策略。
上周,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释放了近4000亿元资金。一时间,不少市场人士将此视为货币政策松绑的信号,也对未来可能的存准率下调充满期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银行存准金下调?未来宏观调控又将何去何从?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2012年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研讨会”上专访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
降准并不是宽松信号
NBD:去年中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市场资金显得非常紧张。上周,银行存准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是不是意味着货币政策会“松绑”?
夏斌:从目前来看,货币政策肯定是延续“稳健”的方向不变,但是坚持这个方向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不会微调和预调。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内在逻辑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趋向于一个向下走的过程。对外需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而过去依靠出口来推动经济13%~14%的发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危机之后,必定要经过大的结构调整、大的创新。
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政府目前的主张是精准调整结构方向。这是由现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决定的,也就是说,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贷款等领域会得到国家货币政策更大的支持。
目前,面对80多万亿元的巨大货币存量,降低银行存准率并不是政策转向“宽松”的信号。自2003年以来,货币的供应是通过买入外汇投放。过度的投放再通过对冲也就是提高存准率来收回货币。
按照如今的经济形势,货币的供应目标应该是保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实体经济增长多少,货币供应增长多少。随着出口下降,我们的外汇顺差减少,也就是投放的人民币减少。如果外汇占款增速减缓影响了合理的货币供应,投放货币或者说降低存准率也就理所当然了,这也就是稳健货币政策方向的体现。
危机源于美国错误宏观政策
NBD:美国的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深陷“泥沼”,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也会对全球经济有同样的影响吗?
夏斌:目前,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对此次危机的根源有过很多的探讨。有人认为美国面临的危机是华尔街的贪婪,还有人认为是监管层不力。但是我却认为,美国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执行了错误的宏观政策,加上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才为这次危机创造了条件。
所谓宏观政策的失误,就是美国连续13次降息的货币调控政策。自2001年起,美国银行利息从百分之六点多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百分之一点多。降低利率等同于扩张信用,扩张信用就会刺激房地产,刺激房地产就会刺激消费,而美国GDP的7%是依靠消费。通过这种方式将美国经济往前推,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就会引爆急剧的风险。
此外,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体系,对美元的发行没有约束力,而中国根本就不具备这些条件。
金融体系改革围绕三点
NBD:这两年,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一直在强调汇率和利率改革。您觉得改革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夏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不仅是汇率和利率,而应围绕三点:一是企业,即银行自己要真正变成自负盈亏的企业。2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求这个目标;二是市场,中国整个市场运行应该体现一个机制,包括金融机制、产品等;三是宏观调控,如果企业向市场化发展,没有一个宏观调控的系统配合,就可能会像美国这样出问题。所以,中国现在改革的重点是货币监管政策的调控,简单讲就是对企业的调控。
因此,国家经济的改革有很多方面,而利率和汇率只是市场机制中的一个。只是有好的市场价格,而没有对价格作出反映的主体,改革不能成功。当然,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快汇率和利率的改革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改革已经迈向市场化,已经上市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