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海外乱局叠加贸易保护 2012外贸如何突围

    2011-12-31 00:07

    从最初的被动应诉到现在懂得利用规则主动维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坚定。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杨芮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健 杨芮 发自北京

    2011年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伴随着中国商品出口总值攀登上世界第一的同时,中国另一项数据也成绩“斐然”,我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宗,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截至去年底,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更直观可见的是,全球超过30%的反倾销和美国一半的贸易调查都是针对来自中国的产品。据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介绍,仅仅2011年前9个月,中国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50起,涉案金额达30亿美元。

    但略有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应对无端的贸易指责时,态度较入世前几年已经发生明显转变,从最初的被动应诉到现在懂得利用规则主动维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坚定。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刺激经济的浪潮逐渐退去后,2011年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复苏的曲折反复期。欧美在需求疲软时,便祭出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战术,意图保护本国实体经济,打压进口产品。

    在此背景下,中国受伤尤甚。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利宁分析说,当前,欧美的经济危机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个别西方国家,其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其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自然比较严重。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11年欧盟至少对中国输欧商品提出20起涉及产品安全、贸易救济的案件。

    “欧盟内部压力会增大,和我们的产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双边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这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不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

    他呼吁各方以实际行动抵制和取消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少用、慎用、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防止经贸问题政治化。

    美国是中国入世后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国家,2011年也不断开辟对华贸易保护的新战场。

    2011年9月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就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世贸争端案发布裁决报告,维持了美轮胎特保措施,轮胎特保案被看做是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性案件。

    美国还将战火燃至新兴产业领域,2011年10月18日,美国SolarWorld联合另外6家并未公布身份的光伏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组件等太阳能产品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需实行贸易转型战略

    “在WTO框架内经历10年的摸爬滚打,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开始学会利用合理的规则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一位接近商务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入世最初的6年间,中国作为申诉方参与WTO争端解决案件仅有两件。而在2008年和2009年中国主动申诉的案件增至四件,虽然仍低于中国应诉的案件数量,但中国企业对于解决国际争端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今年,面对中美光伏产业“双反”事件的逐步升级,中国光伏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14家光伏企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抱团陈情:美国“双反”调查将会对中美光伏行业造成严重损害,形成双输局面。

    应诉企业立场鲜明却又不乏理性考量的做法,不仅让其自身在应诉过程中更有信心,还给裁决方施加了一定压力,可谓近几年中国企业在解决贸易争端中的典型案例。

    作为主管外贸的职能部门,商务部及其下属商会也一直在背后力挺中国企业捍卫自身权益。

    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纷争,商务部除积极帮助企业配合应诉外,还在数日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商务部《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发布2011年第69号公告,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

    分析人士称,如果美国反倾销最终裁决,将会造成其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使得我国多年来在产业积累的国际优势消失,给整个产业造成巨大打击。而此次商务部启动贸易壁垒调查,更是以其强硬的态度和立场,捍卫了国内光伏业的权益。

    “对贸易保护主义必须迎头痛击。”张利宁说,“中国的反制,一是要迎头痛击,态度要坚决,措施要严厉,以严厉的措施表明我们坚决的态度;二是要依据WTO规则据理力争。

    另外,他还指出,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短处,贸易必须实行转型战略。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以量取胜,冲击对象国的劳动就业。让人家老百姓买到了便宜货,结果我们却是吃力不讨好。

    张利宁认为,我们的经济结构正处在战略转型时期,出口结构也要向着高端化方向转型,以减少冲突的机会。

    欧债阴影

    欧债危机深化 我国对欧出口增速猛降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就在中国入世的第十个年头,欧盟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6%。

    然而,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却给这一亮点投下了重重阴影。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我国对欧出口增速已从2010年1月的46%大幅下降至2011年11月的4.9%。

    上海关区对欧出口惊现负增长

    中国商务部12月的新闻发布会称,11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乏力。同比增长仅为4.9%,低于当月整体出口增速8.8个百分点。

    1月~11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5.1%,增速较1月~10月的16.3%继续收窄。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欧盟经济增长如果进一步放缓,内部消费投资进一步疲软,就可能会直接影响中欧双边贸易增长。

    统计显示,自希腊爆发危机以来,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10年1月的46%大幅下降到2011年11月的4.9%。而在2011年1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还维持在25%的水平。

    从地区来看,由于欧盟市场不景气,中国最大的上海关区11月份对欧盟出口已经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也“拖累”整个关区的出口增幅降至近两年来的低点。

    据上海海关统计,11月上海关区对欧盟出口不足1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4%。如果考虑到近一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因素,11月份对欧盟实际出口的同比 “负值”可能更大。

    三分之二外贸商对欧出口订单下降

    11月底,环球资源对中国581家出口商的调查报告显示,几乎全部受访公司都感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35%的受访外贸商表示其所受到的影响相当明显。在调查报告中,有三分之二的中国外贸企业反映来自欧洲的出口订单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除了全球债务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加大,会弱化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紧缩政策导致融资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也使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其外贸出口。

    近两年来,汇率一直是困扰出口企业的大问题,以欧元结算的出口企业吃亏更大。今年以来,人民币和其他主要货币均保持升值态势,特别是对欧元,四季度就大幅升值了8%。

    秉华咨询经理高杰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人民币升值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以一张2000万欧元的订单为例,今年高点约在1欧元兑10元人民币,收入在2亿元,而用现在的8.4来算就是1.68亿元,其中汇兑造成的损失就高达几千万元。

    欧盟与华贸易摩擦最频繁

    自从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已经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迄今为止,欧盟已对中国糖精、彩电、自行车、不锈钢等多种产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涉及食品、钢铁、化工、文具、玩具等多个行业。

    “随着危机的蔓延和深化,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有重新抬头的趋势。”社科院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这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限制其他国家的进口来转嫁国内的危机,另一方面,在危机中的民众更需要本国政府的保护。

    明年欧盟在贸易领域对华态度预计难有转变,宋泓认为,欧盟有可能会对中国的机电、金属、化工等传统出口产品加强“双反”措施的频率。

    他说,针对这种倾向选择,一是要加强各国高层间的沟通,尤其是二十国集团首脑间的积极交流,倡导贸易自由;二是,企业应当促进结构的转型升级,短期来看,可以考虑建立转移市场和寻找替代性产品作为应对预案。

    中美经贸

    中美贸易摩擦:跨国公司是顺差最大制造者

    每经记者 杨芮 发自北京

    在中国入世的第十个年头,从“轮胎特保案”开始,中美贸易摩擦仍然接连不断。

    12月15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布赖森发表上任后首次演讲时表示,对中国违反贸易规则的忍耐已经达到临界点。

    而中国商务部在12月14日宣布对美国大排量汽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12月15日称,中国这一举动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在中美经贸关系上,究竟美国是“主场”还是中国是“主场”?

    分析:中美贸易顺差被严重夸大

    中美贸易问题一直以来就是贸易领域研究的热点,而中方顺差往往被视为中美发生贸易摩擦的源头。

    但中国人民大学一份尚未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实际上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特别是对于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统计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这是美中贸易逆差被严重夸大、中美贸易平衡状况被扭曲的实质所在。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中美贸易的症结主要与属地统计有关。实际上中国的加工贸易大多都承载在跨国公司,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制造者是海外跨国公司。

    我国出口高速增长是由出口数量急剧扩张带来的,而且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转移了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对美贸易,从而增加了虚幻的贸易顺差。也有众多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美中贸易逆差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夸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院美大研究部李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美中贸易之间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属地统计原因;二是与产业转移有关,因为包括东亚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最终生产环节均在中国,造成大量制造业以中国作为出口平台。而且从亚洲整体来看,多年来占美国进口的比重并无显著变化,而是其他国家的比重变小,中国的比重变大;三是数字统计并不能真实反映双方利益的获得。

    展望:贸易摩擦短期内难缓和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全年,中国对美出口2833亿美元,同比增长28.3%,中国自美进口1020.37亿美元,同比上升31.7%。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出口国。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全部出口的56%是外资企业创造的,拿走了65%的中国贸易顺差。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产品结构,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接近一半是加工贸易。

    另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1月~11月,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83%。

    统计显示,2004年至2008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年均增长35.4%,远高于同期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的增幅。摩根士丹利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接近6000亿美元,并帮助美国企业降低成本和控制通胀,而在同一时期中国获得了2291.8亿美元的顺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认为,经贸利益目前仍然是中美双方最重要的共同利益所在,但继续扮演“压舱石”或“润滑剂”角色面临挑战,有成为两国关系最大摩擦源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夏先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中美贸易问题不仅是简单的从技术上双方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的不同所引起的摩擦,更是从国家经济战略和国际政治、选举政治需要等角度引起的摩擦。”

    上述尚未公布的研究报告,在梳理了2010年美国对华出口和进口的结构、份额及总量等数据后指出,美国进口自中国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与电子产品、服装制造业产品、皮革及相关产品和电气设备。但只有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超过15%,其余产品所占比重都小于5%。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强调,“中国对美国贸易的总量虽大,但具体到每个产业的份额非常小,美国应从自身寻找原因。”

    夏先良亦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巨大逆差确实存在夸大之嫌。美国所言的贸易不平衡实际上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中国也应有相应的对策。

    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中美日益高频化的贸易摩擦背后,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表示,中美摩擦的焦点正在沿着 “产品——产业——制度”的路径逐渐升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应对贸易摩擦:中国需“内外兼修”

    下一篇

    减税 调结构之重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