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叶书利 发自北京
11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2011年上半年北京外资企业发展情况。
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外资房地产新设企业数只有3家,同比减少57%。原有房地产业外方注册资本增资1.38亿元,同比减少77%。外资投资房地产增资规模明显低于去年。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6月16日北京统计局发布的1-5月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数据显示,前5月北京市房地产开发项目本年到位资金同比去年下调了2.6%,其中外资部分下调了70.9%。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唱空中国楼市的巨大声音,比如6月15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中国房地产业的整体评级由之前的"稳定"下调至"负面"。而在今年4月,另一家知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将中国房地产业的整体评级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其原因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未来将面临艰难的营运环境。"
此外,近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各种有关中国楼市泡沫论和崩盘论的观点也此起彼伏。
不过,对于上半年北京楼市外资热情不高的现象,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研究总监张大伟分析后将其归纳为三个原因。首先,"京15条"后,北京楼市开始执行加强版限购令,其限购的强度在全国楼市位列前茅。在限购政策的强压之下,北京楼市地产调控初见成效,房地产投资过热逐渐降温。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高压之下,习惯于狂奔不止的北京楼市成交量明显下滑,这也促使北京楼市对包括外资在内的资金的直接吸引力在下降;其次,目前的地产调控也在缩紧房企的资金来源渠道与方式,此举势必也会冲击到外资进入;第三,上半年北京加大保障房建设步伐,如北京政府直接设立了百亿级的保障房投资中心,以确保保障房建设的进展。在保障房地块及保障房的大量供应下,预计下半年保障房将占据市场供应的6成以上,且伴随后续保障房地块上相关产品的陆续上市,保障房将进一步冲击北京商品房市场,致使商品房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影响了商品房市场的投资规模,也会间接影响到外资进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选择。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此认为,上半年北京楼市利用外资规模的下降,只是地产调控下房企融资收紧的一个代表,没有太必要将此现象放大,甚至也不必将此与近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圈出现的唱空中国楼市的声音过于连接在一起。
不过,张大伟指出,上半年北京楼市外资规模缩小的现象至少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目前房企的融资环境在进一步恶化,开发商的资金链在进一步紧张。预计下半年,开发商将不得不面临资金利用成本上涨及销售萎缩带来的双重压力,致使他们要么继续高成本融资,对抗调控;要么顺应调控,适度降价,回笼资金。他认为,不管房企选择哪条道路,目前不争的事实在于,楼市降价压力在进一步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