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网5月27日电(每经记者 祝贺)
日本地震带给全球汽车业的影响,远远没有消退。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们,正在经历一个异常艰难的阶段。为了打破僵局,日本的一些中小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集结成群,来到了中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业态模式。广东佛山、江苏丹阳等地都成为了这些中小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新聚集地。
中小零部件企业不再依托整车制造公司,而是“集团”联盟的形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这与过去日本汽车产业“同进同退”的商业模式不尽相同。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国内生产水平的持续衰退,加上日元对美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所导致的出口利润暴跌,这些都成为一些中小零部件企业产值规模不断下滑的重要因素,而突如其来的日本地震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日本零部件公司越来越趋向于在原有的“汽车集团”体系以外,寻找新的贸易机会,发展自己的市场。
或许,后者将成为一种产业趋势长期存在,而这一做法也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借鉴。
与中国相比,无论是日本和韩国,零部件供应体系都以独立著称。日本汽车工业是一种金字塔结构,汽车整车制造商位于塔尖,以下部分依靠1万多个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其中,这些零部件制造商是由各类大型和中小型零部件制造商组成。
在整个零部件体系中,二级和三级零部件制造商中大约占据七成的比例,而这些制造商规模小,员工少,生产方式灵活。这与中国大量存在的中小零部件公司形态非常相似。
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创新技术和独特的制造能力,恰恰是中国目前普遍缺乏的。
也正因为缺乏创新的技术和核心的技术,因此中国汽车集团或零部件公司在近两年开展了密集的海外并购活动,希望以最捷径的方式弥补技术缺陷。
但是,并购的机会不会永远存在。只有依靠自己或合作伙伴的力量,才是实现技术升级的持续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进军中国的中小零部件企业的背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身影若隐若现,这一半官方性质的机构对中小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与支持作用功不可没。相比之下,国内零部件企业分布广泛、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且组织松散,不仅缺乏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管理缺失现象也同样存在。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汽车厂商也开始加快海外市场的步伐,但是以哪种方式拓展海外市场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在推进海外市场的进程中,匆忙行动最不可取,而结盟外迁也比单打独斗更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