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大孤山样本调查:石化产业沿江海密集布局之痛

    每日经济新闻 2010-07-27 07:46

      距离大连市区约25公里的大孤山半岛三面环海:南临大连湾,北接大窑湾,东朝黄海。正是在位于该半岛的大连新港港区,7月16日发生的油管爆炸引发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一油罐起火,并造成1500多吨原油泄漏,百余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救援工作历时数日。截至目前,海上清污工作还在持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原油泄漏造成的影响非常复杂,从物理、化学到生物的恢复周期来看,完全消除影响需要七八年之久。

      此次事件给狂飙突进的临海工业布局敲响了警钟。当石化行业渐成沿海省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时,所带来的环境等风险日益加大,集约、集群、集中发展的临海经济,“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可能是无法估量的。”

      大孤山半岛密布高风险企业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38个重点支持区域之一,大孤山经济区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享有政策性支持。自2009年以来,该经济区投资热潮汹涌不断。就在油管爆炸前一天的7月15日,在大孤山经济区投资推介会上,就有107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高达312亿元。

      去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原则通过。根据规划,辽宁将在沿黄渤海区域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产业。由此该省石化产业布局沿海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进。大孤山经济区在此次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席位。

      7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大连油管爆炸现场出发,翻过一个山头,来到一片石化行业集中分布的区域,这里烟囱、管道林立,一家家石化公司比邻而居,其中有大连福佳大化、逸盛大化石化等数十家化工公司。

      在福佳大化公司不远处,就是大连新港码头。记者了解到,这里具有优良的码头建设条件,现有30万吨、15万吨和8万吨级原油码头各1座,并正新建一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

      记者在一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了解到,大孤山半岛的水运条件十分便利,地下的输油管道密集。为满足大连地区石化加工企业进口原油的需要,近几年又修建了大连新港码头至大连石化、西太平石化炼油厂等企业之间的输油管道,可向环渤海地区、东北内陆、华北内陆的石化企业供油。

      7月16日的事故主要是由大连保税油库的输油管道爆炸引起,这为大孤山半岛地下密集分布的管网也提出了警示。大连安监局副局长孙本强表示,正在组织人员对其他输油管道和储油罐体进行检查,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记者从福佳大化公司门口步行十多分钟后,就能看到西太平洋(601099)炼油厂。一名当地的工人告诉记者,3年前这片区域还没有石化工厂,基本全是住户。而当厂子建起之后,住户全部迁移到了大连开发区。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NextPage

      大孤山街道安监站的负责人于强曾表示,“大孤山半岛化工企业相当集中,是全国石化行业安全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的企业大多属于一级风险企业。”根据于强的介绍,“大孤山风险型企业主要有5家,包括齐化、凯飞、西太、北良等石化公司,这些企业主要事故的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范围有可能覆盖了原大孤山等地的部分居民,因此安全标准化建设在大孤山半岛化工企业中丝毫马虎不得。”

      而4年前,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石化行业环境风险排查名单,其中此次发生爆炸的大孤山半岛就有5个石化工厂上榜。当时该局的调查表明,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

      石化产业汹涌上马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名专家称,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需要慎重选择。该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连发生过多起漏油事件,比如在大窑湾的东侧、鸭绿江口的南侧都曾出现过漏油。正因有着优越的水域条件和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使大孤山半岛成为港区和石化基地,也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油品转运港。但与此同时,项目对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也急剧凸显出来。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杨圣云对记者表示,就整个中国的海域来说,渤海湾的环境质量是最差的,而且也是比较敏感的地方,此次事故就发生在此。这种漏油污染带来的后遗症很难消除,会比较长久地保持对海洋的影响。

      事实上,大孤山半岛石化产业的振兴与“烦恼”,只是目前沿海化工产业棋局中的一子。

      根据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的要求,到2011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将建成3到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佩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近10年来,我国从一个石油纯输出国到一个石油纯进口国,大量石油从海路输运。由于石油输运、储藏的方便、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成本减少的原因,石油化工产业大多设在了沿海地区。如广西、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区无一例外地将化工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

      2006年环保总局对石化产业的风险排查表明,“我国各大水域的石化行业均存在较大的布局性环境风险,相应的防范机制存在明显缺陷。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条件,争相加速新建、扩建化工石化区,个别地方重要江河沿岸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化工石化区和危险化学品码头、港区。”

      应建物理空间隔离设施

      郭佩芳认为,石化产业过度集中在沿海区域是不合适的,因为海洋水文气象灾害较多,会对石化加工、储藏带来较大风险隐患,同时溢油、爆炸和起火概率较大,恶性事故一旦发生,极易波及滨海储油灌区和生产厂区,从而引发更大连环事故。在他看来,“此次大连油管爆炸事故凸显出海洋资源使用的不科学——航道、港池和码头使用海洋空间资源是必须的,而大量罐区及其加工厂区都安置在邻近码头则是不必要的,不仅加大了的风险概率,提高了风险等级,还会对邻近的海域产生重大、长久的污染灾难隐患。”

      对诸如大孤山这样的高风险区域,郭佩芳认为,除加强工艺风险、作业规程、生产管理、风险应急等方面的措施外,要在高风险企业密集区域提高各灌区、厂区之间的安全距离标准和设计要求,建立有效的物理空间隔离设施。

      而在此次发生爆炸的罐区,记者在走访调查过程中,目力所及范围内未发现这样的隔离设施。“另一方面,石化等加工和储藏企业的非必需海域、海岸使用成分,应该远离海岸线,至少保持应有的物理隔离空间,保证事故发生后不至于殃及海洋。”郭佩芳说。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对石化产业布局沿海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立即整改、限期整改、研究整改”三种不同要求。只是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天平上,这几年前者的筹码显然更足,整改的力度或有待加强。

      北京大学教授汪劲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沿海11个省市都将临海工业作为发展战略,已对海洋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而目前我国的海洋生态补偿体系尚在建立之中,同时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也很少用在海洋生态的治理方面。

      郭佩芳也称,现在对海洋的生态补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国法律规定,海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海洋使用权依法申请。因此,海洋生态损害的主体首先是国家,其次是海域相关利益者。他呼吁,应加快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加大补偿力度,抑制恶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上一篇

    新债推升中长端利率 1年期央票发行缩五成

    下一篇

    张敬伟:跨行提款收费追涨 国有大银行太霸道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