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美就人民币汇率再发“噪音”有何玄机?

    新华网 2010-06-19 16:54
    美就人民币汇率再发“噪音”有何玄机?(图)
     
    资料图片

      上周,美国国会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举行听证会,美国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人又发表了强硬言论。人民币汇率问题风波再起,且正有炒作成新一轮美对华攻势的可能,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方对中国的施压,呈现为一个连环的系统,分为“学者-议员-政府-商界”的不同层次。首先是一些知名学者对中国汇率体系恶意攻击,其次是美国国会议员的上纲上线,然后则是奥巴马政府的乐观其成,美国商界则多持坐山观虎斗的看客心态。

      学者推波助澜

      在2010年4月前后以及最新的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波中,美国学者,尤其是一些知名学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

      在攻击人民币汇率的美国学者中,最出名的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在今年3月的国会听证会上,被邀请作证的伯格斯滕就宣称,人民币兑美元币值被低估了40%,因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政策,不能被认为是保护主义措施,而是“反保护主义”措施。

      另一个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曾在近期就人民币汇率发表过三篇评论文章,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他曾公开宣称,外国“有意”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就是因为中国拒绝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不更改相关政策,更多保护主义措施也是“理所应当”的。

      一些美国主要媒体财经记者私下对笔者表示,他们也对人民币突然成为焦点感到奇怪。一些议员有政治动机这不值得奇怪,但一些学者,尤其是一些知名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则让议员们喜出望外,因为这使得他们攻击中国有了“正当”的理论基础。

      “这些议员现在就可以对民众说,你看,中国操纵人民币,这可是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并不是我们空口无凭,”一位资深美国媒体记者对笔者说。因此,可以这么说,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这些经济学家起到了非常负面的鼓动作用,他们高调指控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上的言之凿凿,严重恶化了中国在美国舆论中的处境。

      议员轮番上阵

      美国国会则是美国对人民币施压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不同,敲打中国,历来是一些国会议员自我炒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人民币议题发酵后,大部分议员更是乐在其中。

      在上周国会就人民币汇率举行的听证会上,一些国会议员轮番上阵,以各种尖锐语言对中国汇率政策进行抨击,以此促使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态度。

      共和党参议员吉姆·邦宁指责美国财长盖特纳推迟提交汇率政策报告是“破坏法律”。他宣称,政府的不作为是在“出卖”美国人的就业岗位。按照他的说法,因为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操纵货币),美国已经损失了240万个制造业岗位。

      来自俄勒冈州的民主党参议员罗恩·怀登责问盖特纳,什么时候“停止慢慢跳舞”而采取对华更有力的行动。他说:“我们的选民正在变得越来越愤怒,这显然刺激了这个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来自纽约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则告诉盖特纳应该“做好准备”,因为国会将很快推动立法,向来自中国和其他货币“严重失调”国家的商品实施反倾销惩罚措施和报复性关税。

      国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美国今年是中期选举年的特殊政治生态。受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影响,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民怨沸腾,奥巴马急需转移国内焦点,而试图连任的议员们更希望操纵议题,为自己选举拉票。由此,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就再度被政治化。

      政府国会合流

      以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国国会一直扮演“红脸”角色,大棒挥舞,“帽子满天飞”。而美国政府则会扮演“白脸”

      角色,较为务实地处理两国的争端。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期选举年的政治生态之下,美国政府和国会在人民币汇率上正出现合流。

      在上周的听证会上,盖特纳也宣称中国汇率政策的危害性波及全球。他说:“中国汇率失真的影响已经蔓延到中国以外,是对我们所需的恢复全球平衡的阻碍。”

      路透社评论说,这是自4月初推迟决定是否把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之后,盖特纳在人民币问题上发出的最强硬措辞。

      今年4月1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声称,中国以一种低估了的汇率把人民币同美元挂钩,是“有害的全球失衡”

      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他看来,中国的汇率政策会令中国过度依赖于继续向遭受了打击的美国消费者大量出口。

      而且,对于国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施压,美国政府甚至还表现出了某种“赞赏”。盖特纳在听证会上表示,舒默施加的压力和国会内广泛的反华情绪可能有助于说服北京采取行动。他还说:“重要的是要让中国知道,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美国国会就将采取行动。”

      商界态度骑墙

      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以往美国国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攻击时,美国商界,尤其是一些美国大企业都起到了积极的反制和缓冲作用。

      但在2010年的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中,这些本可对政府有影响力的企业,则大多采取了观望态度。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美迫使人民币升值不损害这些企业利益,甚至可能还对他们在中国扩张有所裨益;二则是他们认为中国的外资政策在收紧,不满之下希望借此迫使中国政府做出更多让步。

      中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博弈还在继续。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无疑是本月下旬于加拿大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随着峰会的日益临近,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的攻势无疑将更为猛烈,白脸和红脸相加,诱导与威胁同行,不过就是迫使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为美国谋取更大的利益,而全然不顾此举可能给中方和世界经济带来的重大冲击。

    NextPage

            专家解读:

      人民币汇率不存在“严重低估”

      来源:人民日报

      美国4月对华贸易逆差扩大,西方再次拿人民币汇率说事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衡量,人民币汇率反而有高估之嫌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与人民币汇率并无必然联系

      升值反而会导致顺差的扩大,保持汇率稳定才是应有之道

      近来,随着美国贸易最新数据的公布,人民币汇率又成为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攻击的对象。根据美国商务部6月1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美国4月份的对华贸易逆差有所扩大,由3月份的169亿美元上升至4月份的191.3亿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同其他贸易伙伴(加拿大除外)的贸易逆差大多在逐渐缩小。据此,一些经济学家担忧这种作为最近金融危机“元凶”之一的国际贸易失衡会进一步加剧。美国财长盖特纳随后表示美方将向中国施压以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美国参议员舒默甚至声称未来几周内将与同事一道推进一项立法,以准许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及其他货币“根本性失准”的国家实施反倾销及反补贴税法等。于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又一次被推上中美甚至是国际间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那么,如何看待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国际收支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减少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这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不断拿人民币汇率说事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因此,我们不得不首先就这一问题进行澄清。在两国货币合理汇率水平的确定和衡量上,经济学家们历来存在着不同观点。其中,影响最大、也经常被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用来作为攻击人民币汇率理论依据的,莫过于购买力平价说。按照这种理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换言之,国内物价水平决定着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既然如此,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低估,就不能脱离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如果考察16年中中国物价的变化,可以看出,除了1998、1999、2002、2009四年CPI呈现为小幅负增长外,其余12年CPI都为正数,其中1994、1995两年CPI增幅分别高达24.1%和17.1%;16年CPI增幅之和则高达68.8%。尽管同期美国的物价总体上也在上涨,但由于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消费品的输入,使得美国的CPI增幅远低于中国。因此,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仅不应该升值,反而应该贬值。但事实上,从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到目前的1美元兑6.82元人民币,人民币却逆势对外升值了将近28%。显然,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衡量,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不仅不存在所谓低估问题,反而有高估之嫌。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之所以屡屡逼迫人民币升值,还源于中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他们认为,正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造成了中国的贸易竞争优势,从而导致了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不断扩大。诚然,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了持续性的双顺差现象,而且顺差数额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52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451亿美元,2009年双顺差虽有所缩小,但仍高达3932亿美元。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与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如上所述,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所谓低估问题,将人民币汇率低估作为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根本原因实在显得牵强;另一方面,事实早已证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问题。例如,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已经对外升值超过21%,但中国国际收支顺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速扩大,从2005年的2238亿美元,持续增加到2007年的4453亿美元、2008年的4451亿美元和2009年的3932亿美元。显然,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并无必然联系,而是另有原因。试图逼迫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顺差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几年来的实践还说明,人民币升值不仅不会解决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问题,反而可能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扩大的原因。因为,在人民币缓慢升值的背景下,投机资本获得了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刺激大量投机资本通过贸易和非贸易渠道进入中国,这就导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不仅难以减少,反而进一步扩大;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又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从而会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扩大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如此,便形成了人民币升值—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继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显然,破解这种循环的对策绝不能是人民币无休止的升值,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谢太峰)
     

    NextPage

            专家:中国需要制衡美国国会的办法

      来源:环球时报

      据1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为避免遭到美国议员们炮轰,即使美国最亲密的盟国都不得不做同一项工作:到国会山游说。有中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说,如何对付美国的国会议员们是中国的长期课题,但中国的第一个态度一定得是不怕他们,对他们既要哄,做工作,也一定得培育能打痛他们的力量。

      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年1月9日的文章说,中国也获得了对美国国会空前的影响力。文章举例说,10年前,美国议员公开指责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阻止其扩建加州长滩港码头的计划,但到去年,国会对这家中国大型企业的看法已变得大大友善,参议员约翰?克里称赞该公司雇用了数千名美国人。

      从事美国国会研究工作多年的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说,中国大约从10年前开始意识到做美国国会工作的重要性,这10年间,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专门负责国会事务的人员从10人增加到现在的20多人,但总的来说,中国对美国国会的工作缺乏突破性进展。孙哲说,在对美国国会工作方面,中国的力量还缺乏整合,目前中国还没有国家级研究美国国会的机构,工作力度也不够,未来10年美国国会很可能会给中国制造更多的麻烦。

      2007年4月,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学者迈克·莫汗曾预言美国第110届国会将在美中关系复杂的互动中起到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中国将明显处于国会山的恶浪之中,在迫使人民币升值和缩小对华贸易逆差方面,国会议员的言辞将越来越充满火药味。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国会与中国的关系并非希望全无,国会中还有人致力于增强与北京之间的理解。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需要学会对华盛顿保持耐心,越有耐心,中国就越能扛住来自国会的各种激烈言辞。(环球时报驻美国、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尚未迟陶短房青木本报记者刘洋黄培昭王燕陈一)
     

     

     

    上一篇

    G20多伦多峰会 加拿大将倡导贸易投资自由

    下一篇

    叶檀:人民币必须顶住沉重的升值压力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